警徽为盾,做办案安全的“守护者”
作为兼具司法警察身份的技术骨干,王忠的身影从不只停留在办公室。他始终牢记司法警察职责,哪里有办案需求,哪里就有他的坚守。
这些年,他先后6次参与全市检察机关专项行动,从前期准备到现场保障,每一个环节都细致严谨,次次圆满完成任务;在全市司法警察集训拉练中,他又化身“宣传员”,用擅长的摄影、视频制作技能,记录干警训练风采,产出的宣传素材被湖北省检察院多次转发,让全市司法警察的过硬作风广为人知。
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跨省办案的经历——为保障检察官办案安全,他曾先后远赴恩施、武汉、惠州、福清、南京等地,加入不同办案团队。无论是长途押运还是现场值守,他都以专业的警务素养,为案件顺利推进筑起“安全屏障”。“只要能让办案少点顾虑,多跑几趟路、多熬几个夜都值。”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镜头为媒,做检察故事的“记录者”
“我要做检察故事的忠实记录者,用镜头定格干警履职的画面,让更多人看见法治背后的温度与力量。”这是王忠坚守多年的初心。2001年,他从企业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检察院,初触摄影便发现:一张有温度的照片、一段鲜活的视频,比文字更能打动人心。
为了拍好一张办案现场照,他会提前一小时到场,反复勘察光线与角度;为了捕捉公益诉讼干警巡江的场景,他能扛着十几斤的设备在江边守候半天;为了呈现会议的庄重氛围,他会对着相机参数调试几十次,直到拍出最满意的效果。
这份“抠细节”的坚持,让他的作品屡获佳绩:近五年,20幅图片新闻登上《检察日报》(2篇跻身头版),50余幅作品被中新网、《湖北日报》等中省级媒体采用;《保护长江,检察官在行动》作为湖北检察机关唯一代表,入选最高检“映像检察40年”摄影展;《检察蓝守护绿水青山》在全国检察机关“运河杯”摄影大赛中斩获二等奖。每一幅作品,都是他用光影讲述的检察故事。
数据为翼,做数字检察的“开拓者”
随着数字检察战略推进,王忠又多了一个身份——“数字先锋”。2023年11月,以他为核心的“吾家数字检察工作室”挂牌成立,从此,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数据海洋,用技术破解办案痛点。
律师互联网阅卷曾因申请接收滞后影响效率,他牵头研发自动提醒应用,通过实时检测、短信推送,将阅卷流程从数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,既提效又护权;面对禁毒治理难题,他主导搭建“毒品犯罪网状打击与治理平台”,打破部门数据壁垒,用大数据模型锁定犯罪线索,助力伍家岗区检察院受邀走进最高检新闻发布会,相关经验还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十大典型案事例。为服务保障监督办案,他又带领团队研发认罪认罚考核平台、司法救助统计系统等工具,其中核心参与的大数据模型,一举拿下湖北省政法智能化建设“优秀案例”、全省检察模型竞赛“优秀模型”等三项大奖。他负责的检察技术和数字检察工作年年名列前茅。他本人也获评“全市政法英模”,“全市数字检察标兵”,宜昌市检察系统“先进个人”。
匠心为桥,做技术传承的“引路人”
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。”手握多项荣誉——论文获湖北省法学会三等奖、智慧检务创新论文奖,制作的“寻找李麻子”视频获评全省十佳,推动伍家岗区检察院跻身全国检察模型应用第73名、获评省院《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优胜单位》中的模型应用“优胜检察院”。——王忠却从没想过“独善其身”。
在摄影领域,王忠定期开专题培训,从相机操作到后期修图,手把手教青年干警“如何用镜头说话”;在数字检察领域,他牵头成立技术攻坚小组,带领年轻干警钻研大数据建模、平台开发等技能,鼓励大家围绕业务难点大胆创新。
如今,“吾家数字工作室”在他的带领下,已培养一批善于思考,钻研肯干的青年骨干力量。他常对年轻人说:“无论办案还是辅助,要耐得住寂寞、钻得进细节。”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,早已融入团队的每一项工作中。工作室的年轻干警都延续着“抠细节、求极致”的工作作风,成为伍家岗区检察院数字检察工作持续推进的新生力量。
从警徽到镜头,从代码到传承,24年检察路,王忠用“多面手”的担当,诠释了新时代检察干警的初心。皮肤因常年奔波愈发黝黑,眼神却因对事业的热爱愈发坚定。正如他所说:“只要能为检察工作出份力,无论是出警、扛相机还是建模型,我都愿意一直干下去。”这位——这位“老检察”的技术赋能之路,还在继续向前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