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彩风格

廉心永驻 检徽长明

【字号:    】        时间:2025-05-16      

  当我踏入检察机关的第一天,领导的办公桌上《人民检察官纪律手册》端正的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,扉页上写着:“廉洁不是最高标准,而是最低底线。”今天在这里,想用几个实例,谈谈新时代检察人如何接过廉洁这沉甸甸的传承。   
 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“模范检察官”张飚同志曾收到案件当事人悄悄放在办公室的半袋红薯。70岁的老父亲说:“人家一片心意,留下吧”。他却连夜冒雨把红薯送回40里外的山村:“收了红薯,老百姓就会怀疑我们收更大的东西。”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周会明检察官,在办理某重大职务犯罪案件时,三次拒绝嫌疑人家属以婚宴为名的邀约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法律人的廉洁,就是要让每一次拒绝都成为司法公信的基石。” 
这些前辈就像行走的教科书,他们用一生证明:廉洁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,而是案件卷宗里不掺私心,当事人眼里不见特权的日常坚守。 今天,我们这代青年检察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对廉洁有了新的诠释:“数字廉洁”:当我们用大数据筛查案件线索时,警惕的不仅是数据偏差,更是可能隐藏在算法背后的利益干扰;“指尖廉洁”:在短视频普法点赞过万的背后,是拒绝流量诱惑、绝不娱乐化法律的专业操守。就像“全国最美公务员”、80后检察官李政所说:“青年人的廉洁,是既要在微信群里拒收红包,也要在元宇宙里守住正义坐标。”  
  但真正的传承,藏在那些“老与新”的对话中:前辈同志们说:“当年我们靠腿走出来的证据,你们现在用无人机半小时就能固定。”我们回答:“但您教我们看见的,是证据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。” 
  在此,我以青年检察人的名义立下誓言:像“时代楷模”潘志荣那样,把“草原上的检察官”的为民情怀,化作我们办案里每一次审慎决定。学习“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”王敏检察官,用“三不”原则武装自己:不赴一场宴请,不收一份土特产,不开一次人情口子。当我们成为老前辈时,也要对新入职的年轻人说:“你看,这枚检徽之所以不沾灰尘,是因为前辈们用一生为我们擦了又擦。”    
  同志们!老骥伏枥,守的是一颗永不蒙尘的廉心;新雏振翅,启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征程。让我们以全国优秀党员为镜,既做司法改革的弄潮儿,更当廉洁底线的守门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