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彩风格

淬火青春铸检魂——宜昌市伍家岗区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培养纪实

【字号:    】        时间:2025-04-21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(通讯员 徐威 邓芳)“这份审查报告改了7稿,但每次修改都是蜕变成长。”在宜昌市伍家岗区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“十个一”素能提升专项活动总结会上,刑事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冯发微展示着专项活动中撰写的案件材料。在她身后,电子屏显示着这样一组数据:近一年来,该院青年干警累计参与办理各类案件1800余件,撰写典型案例15篇,5人在省、市级竞赛中获得标兵、能手荣誉称号,数字检察模型应用量短时间内实现了从54到146的跃升……这些数字见证着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青年检察队伍的成长轨迹。
薪火相传:从“办案小白”到“业务能手”的进阶之路
走进该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,检察官助理刘金玲正在指导新入职干警梳理案件材料。她的成长档案里清晰记录着职业轨迹:参与办理重大疑难案件17件,撰写调研报告、典型案例14篇,2024年10月被提拔为部门副主任。“我的成长离不开‘师傅’的倾囊相授。”刘金玲所说的“师傅”,正是该院推行的“导师制”培养模式。
为破解青年干警实践能力不足的难题,该院建立“一对一”传帮带机制,7名资深检察官与青年干警结成师徒对子。在办理某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的“卷款跑路”案时,导师张检察官带着徒弟全程参与证据审查、庭审预案制定等环节,使青年干警在实战中快速掌握办案要领。
数字赋能:消除“本领恐慌”的破冰实践
“刚开始接触数字检察时确实有畏难情绪,但现在我们已经能自主搭建监督模型。”在数字检察工作室,青年干警们正在演示参与研发的类案监督系统。针对数字技能短板,该院组织业务骨干开展“模型原理+实操演练”专题培训,通过“师傅演示-学员操作-现场点评”的模式,帮助青年干警掌握线索筛查、数据比对等核心技能。
这种“沉浸式”培训成效显著:青年干警参与研发的《毒品犯罪网状打击与治理平台》大数据模型斩获湖北省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成果等三项奖项,撰写的《运用大数据模型助推毒品犯罪问题综合治理》入选最高检“高质效办理毒品犯罪案件推进毒品问题综合治理”十大典型案事例,在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应用竞赛中成功跻身百强。
淬炼本领:在攻防演练中锻造硬核素质
“我要见你们检察长!”在模拟接访实训现场,青年干警余航正面对情绪激动的“来访群众”。这样的实战演练每季度都会开展,通过设置来访人反复上访、情绪激动、突发疾病等10余种复杂场景,让非控申岗位干警在“红脸出汗”中掌握沟通技巧。今年以来,青年干警参与接访的满意率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。
在案件审查报告竞赛中,22名青年干警集中精力分析研究李某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情。“事实、罪名认定是否准确?证据链条是否完整?”参赛者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审查报告,由资深检察官组成的评审团逐一点评。这种“真案真办”的练兵模式,使青年干警案件审查优秀率提升近三成。
成长档案:为每名干警绘制发展蓝图
翻开检察官助理梅强的成长档案,职业规划、学习记录、调研成果等12个项目清晰可见。该院为每名青年检察官助理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,根据岗位特点和专业背景制定发展路径。书记员队伍同步实施“强基固本”培养计划,将案件整理数量、文书准确率等纳入职级晋升考核体系。
“从整理卷宗到参与认罪认罚具结,我找到了职业价值。”书记员蒋懿臻的履职档案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工作点滴。通过“以案代训”模式,该院书记员队伍已实现全员具备独立辅助办案能力。
阵地建设:搭建青春绽放的广阔舞台
在“青年干警沙龙”活动现场,一场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边界的研讨正在激烈进行。这样的思想碰撞每月都会上演,青年干警与高校学者、行业专家共同研讨新型疑难案件。今年以来,通过沙龙研讨形成的3份观点综述已转化为实务成果。
该院还积极打造“微光成炬”碎片化学习平台,组织青年干警开展“以党的创新理论说办案、讲工作”活动。在最近一期活动中,检察官助理周鹤宇结合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,生动阐释了新时代检察监督理念的实践应用。
“青年干警的培养需要‘选苗育种’,更需‘阳光雨露’。”该院检察长彭颂东在专项活动总结会上表示。随着第二轮“十个一”素能提升专项活动的启动,这支年轻的检察队伍正以“求极致、善担当、能托底、有实绩”的奋进姿态,在维护公平正义的新征程上续写青春华章。